幾十年來科學家工作者對克山病病區內外環境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克山病病區及非病區大量人群血、發、尿及糧食樣品中的含硒量,結果顯示了克山病病區人群內外環境均處于貧硒狀態。
1966年西安醫學院克山病研究室用亞硒酸鈉防治克山病取得了最初的結果。1969-1973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克山病科研協作組在黑龍江省尚志縣重病區用亞硒酸鈉預防克山病產生了較好的效果。截止1983年底,全國有1500多萬病區人口堅持實行硒預防。通過研究結果說明缺硒并非克山病發病的唯一因素,但普遍認為低硒是克山病發病的主要環境因素。
克山病發病與內外環境硒水平、經濟及糧食收入相關聯。科學家們注意到國內外具有不發克山病的低硒地區,但它們往往是經濟條件好、生活富裕的地區,而克山病病區則多屬交通不便的高原山區,由于氣候等生態環境的限制,食物品種少,蛋禽受限,以至于長年過著嚴重的偏食沈國。因而克山病可能是一種在硒和營養缺乏條件下發生的氧應激障礙癥,既不能形成消除硒條件下增多了活性氧自由基所必需的活性結構和活性蛋白——誘導酶,致使組織中產生的氧自由基不能清除,從而引發組織尤其是膜系統的氧化損傷,出現心肌線粒體結構與功能的障礙,直至一系列病理及臨床癥狀。王宇等認為在克山病病區人群中,機體內全血含硒量和GSH-Px活力的下降,年人均收入水平低很可能是克山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動物性蛋白攝入的增加可能對克山病的發病起到保護作用。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2px;">(文章內容來源網絡,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刪除)